至诚传媒:直编发稿,价格就是低!
首页 > 正文

江西南城:构建高标准农田“建管用”一体化 新模式夯实粮食安全“耕”基

时间:2023-12-19分类:

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江西省南城县立足“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积极探索建立高标准农田“建管用”一体化新模式,全面夯实粮食安全“耕”基。积极推进1.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提升,并将24.3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纳入“八位一体”长效管护机制,基本实现管护全覆盖,为守牢粮食安全底线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是坚持“两个抓手”,推动高标农田建设。抓好资金投入保障。强化多元投入,积极向上争取专债项目资金,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及时足额配套县级项目资金,创新投融资模式,深入挖掘各类金融工具功能,着力构建“财政资金保障+部门资金补充+社会资金推动”共同投入的新格局。抓好项目实施模式。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国企运营+多方参建”项目实施新模式,在定规划、强监管、重服务、防风险等方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通过县级平台公司联合国有企业采取“EPC”模式完成设计、施工和采购,同时由项目所在地村集体组织村民全过程参与设计、施工、验收,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进一步提升。

二是明确“两个核心”,打造建后管护机制。明确“四责协同”破解建后谁来管。结合行业管理、属地管理和“谁受益、谁管护、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农业农村部门监督指导、项目乡镇属地监管、村民委员会负责管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体管护的“四级”管护责任;明确各乡(镇)根据土地是否已流转、高标农田项目工程特点等实际情况,采用专业组织管护、专职管护员管护、流转主体管护等管护模式,管护人员按每1000亩聘用1-2名的标准配备,破解建后谁来管问题。纳入“八位一体”破解建后如何管。结合美丽乡镇建设工作,将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纳入农村人居环境“八位一体”长效管护范围,县企共建成立乡镇管护公司,创新运行机制,实行统一管护;充分运用田间农情信息监测、明察暗访、受理投诉、日常督查等手段,严格管护队伍考核管理;在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区设置公示牌,公开管护主体、管护内容、管护区域、管护职责、监督举报电话等,形成“统一管理+村民监督+部门督查”的管护局面,确保建后管护落到实处。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累计打造专业管护队伍12支503人,设置高标准农田管护责任制公示牌167个,开展高标准农田管护工作考核3次。

三是落实“两个主体”,发挥促农增收效益。落实高标准农田种植主体。坚持把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作为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后运营的首要任务,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村集体+农户”“村集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等经营模式,大力培育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代耕、代种、代管、代收服务,通过市场化运营手段,在充分保障农户的根本利益情况下,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如,南城县晨明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南城县有福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展代耕代种等社会化服务面积分别达到5800亩、3600亩,社会化服务覆盖面达80%,种粮效率高出全县平均水平约25%。探索“高标准农田+”模式。立足高标准农田“优质、集中、连片”和我县中药材种植、制种产业发展等优势,积极引导农户探索“稻+药”“玉米+油菜”“杂交水稻制种+油菜”等种养、复种模式,并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建成农事服务中心、粮食烘干厂、粮食仓储、物流集散中心等,提高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打通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让土地有更高的效益。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全县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达84%,亩均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2.41公斤,粮食总产量增加1.46万吨。(揭方晓)

上一篇:“全民健身,活力湖里”2023年禾美社区首届“邻里杯”羽毛球赛在诺斯蒂文体正式开幕!

下一篇:贴近心连心 服务零距离

相关文章